行业新闻
谷歌首次加入能源部碳减排挑战,承诺3500万美元
来源:https://europe.autonews.com | 作者:沐睿科技 | 发布时间:2024-05-11 | 154 次浏览 | 分享到:
谷歌首次加入能源部碳减排挑战,承诺3500万美元

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担忧中,能源部(DOE)正在率先采取行动,加快二氧化碳去除技术的部署。

美国能源部首次通过其二氧化碳去除购买计划购买3500万美元的碳去除信贷,谷歌是第一家响应号召的公司,与美国能源部的3500万美元承诺相匹配。

碳信息交换所:美国能源部的大胆举措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建议,将升温限制在1.5°C的情景包括在未来几十年将二氧化碳去除方法扩大到每年数十亿吨。然而,报告也强调,大多数现有的清除解决方案都处于早期阶段,目前规模有限。

为了帮助扩大该行业的规模,能源部(DOE)于2021年推出了碳负排放计划。该倡议旨在支持不同CO2去除途径的创新。

其中包括直接空气捕获(DAC)、土壤固碳、海洋二氧化碳去除和重新造林等。 直接空气捕获部门最近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中包括最近CarbonCapture在A轮融资中成功筹集了8000万美元,以及Climeworks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美国总部揭幕。

该部门的目标是到2032年,以每净公吨二氧化碳当量不到100美元的价格实现千兆吨规模的碳捕获和储存。2023年9月,美国能源部宣布了二氧化碳去除采购试点奖。这项努力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购买碳去除信贷,以支持商业二氧化碳去除公司。

公司和集体在碳去除方面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使该行业受益匪浅。这一趋势突显了将碳去除纳入气候战略的重要性,作为残余排放的备份。

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致力于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碳去除变得至关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碳去除项目变得更加容易获得和验证。

然而,未来的供应限制可能会给后期采用者带来挑战。这个主要挑战仍然存在:如何鼓励更多的组织开始购买自愿的碳去除信用。

能源部的活动推动碳捕获 将投资扩大到其他公司和组织,美国能源部宣布了自愿二氧化碳去除采购挑战。该倡议呼吁各组织公开更大、更大胆的购买承诺,类似于美国能源部3500万美元的碳去除购买试点。 但与飞行员奖不同的是,挑战赛不需要额外的联邦资金。

作为挑战的一部分,美国能源部将创建一个公共排行榜,表彰买家并跟踪自愿碳去除购买情况。它解决了非金融障碍,如市场透明度和对碳去除信贷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挑战旨在促进更多人参与碳去除工作。

能源部正在为买家提供支持材料,以进行更大规模的碳去除采购,同时协助CDR信贷供应商寻找更多客户。 此外,美国能源部一直积极参与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立DAC中心。得克萨斯州DAC中心由西方子公司1PointFive牵头,与合作伙伴Worley和Carbon Engineering合作。与此同时,路易斯安那州名为project Cypress的项目由非营利组织Battelle与技术开发商Climeworks和Heirloom共同领导。 谷歌引领潮流 谷歌是第一家加入美国能源部挑战的公司,符合美国能源部3500万美元的承诺。 通过其举措,谷歌打算在未来12个月内签订价值至少3500万美元的碳去除信贷合同。

这种相互加强的公私支持模式是将碳去除解决方案商业化的关键工具。与许多新兴技术一样,政府和公司在展示有前景的碳去除方法和商业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和互补的作用。

谷歌碳信用和回收负责人Randy Spock指出: “我们正在努力减少我们整个运营和价值链的排放,但我们知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一套多样化的工具来减少排放并将其从大气中清除。” 斯波克进一步强调,部署CDR以解决难以减少的残余排放问题对实现净零排放至关重要。

这项CDR工作建立在谷歌最近通过Frontier收购的基础上,Frontier是扩大突破性CDR方法的先驱市场承诺。这家科技巨头也是“第一推动者联盟”的一部分,这是一项由公司合作发起的全球倡议,旨在表明对新兴气候技术的需求。

谷歌决定加入这一挑战,并承诺提前购买碳去除信用额度,这引发了人们对其他科技巨头也可能这样做的预期。

整个2023年,亚马逊和微软等公司已经积极直接从发行公司购买此类碳信用。 能源部计划在未来强调类似的公告,希望“及时为高质量和负担得起的CDR释放改变游戏规则的资本,以实现我们的气候目标。”


来源:https://europe.autonews.com

上海沐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汽车法规合规的第三方咨询公司,多年来,为上汽,长城,宇通,大通,爱驰,蔚来等OEM提供汽车环保法规合规服务,团队跟踪与研究全球的环保合规,期待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www.automds.cn      

详情咨询info@murqa.com、auto@murqa.com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